1911年10月,台灣人是怎麼過的?
台灣回憶探險團
1911年10月,中國爆發大規模動亂,最後導致了中華民國成立,這段歷史透過無孔不入的宣傳教育大家應該都熟到不能再熟了。
但在同一時間的臺灣,面對鄰國發生大動亂有什麼反應?臺灣當時的氣氛和情境又是如何呢?
由當時的報紙記載來看,1911年10月,在日本治理下的臺灣,剛經歷一場罕見大颱風,嚴重災情導致西半部體無完膚,十萬戶民宅受損,三百多人死亡,連臺南赤崁樓的五子祠也倒塌。於是報紙發起了募款救災活動,演藝人員也組成「義捐演藝會」募款。同時理蕃(對原住民)軍事行動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另一方面則安排許多原住民頭目組成觀光團日本本土參觀。由於天長節(天皇的生日)隔月就要到了同時也是臺灣神社鎮座10週年紀念,於是從天災中走出來的臺灣,也著手進行相關祭典的準備。各種建設沒有停著,電力、通訊、鐵道、交通等現代化工事不斷進行中。
10月10日這一天冷鋒來襲,氣溫忽然降低了好幾度,幾天後鄰國暴動的消息傳來臺灣,引起各界震撼!由於糖、鹽等等物產出口至中國的貿易勢必受到動亂影響,形成了市場擔憂的氣氛。連日飄雨、市況冷清、物價卻又上升了。
當年臺灣人無法想像的是這場鄰國暴動,幾十年後將輾轉對臺灣造成天翻地覆的改變,年復一年紀念這個他們曾經隔岸觀火的日子。
就這樣1911年的臺灣人,渡過了一個複雜的10月。
圖:1911年10月臺灣日日新報對於中國動亂 及 對臺灣糖業影響的報導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成立時的台灣回憶 http://www.twmemory.org/?p=3457
對岸黃花崗起義時,臺灣在作什麼? http://www.twmemory.org/?p=5391
(文章轉載自: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4/10/9 網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