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妮談談畫|臺雅貴公子—李梅樹的藝術價值的重新探索 #01

潔妮談談畫|臺雅貴公子—李梅樹的藝術價值的重新探索 #01

蔡潔妮

李梅樹的美感印痕

在日語世代藝術家之中,李梅樹是寫實技法的佼佼者,而且早在他求學於日本東京美術學校(以下稱東美)期間就展露無遺,以當時的《裸女》(圖 1)為例,觀其模特兒姿態、構圖、畫面氛圍掌握以及薄塗的油畫技巧,西方美術古典學院派風格要素都已經掌握得很成熟。該風格是法國十九世紀官方藝術路線,有嚴謹的寫實技法要求:重視素描能力、薄塗技法等等,也有嚴謹的美感標準:必須是能傳遞如同古希臘古典美感典範的作品。

圖1 李梅樹(1902-1983),〈裸女〉,1933,畫布油彩,97×145.5 cm,藝術家家族收藏

成為一位古典學院風格的熟練者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東美時期的訓練,是奠定李梅樹一生美感品味印痕的關鍵,這印痕影響著李梅樹一生的創作:不論他的風格如何演化,西方美術古典學院派的影子都在那裏。

除了熟練於該風格外,李梅樹還可以被視為外光派在台灣的最佳代表。

外光派(pleinairisme)指的是西方藝壇十九世紀後半的戶外寫生觀念,鼓勵畫家走出畫室,經由戶外光線奧妙之探索來進行創作。該派之於印象派是一種折衷主義,後者重新認知了光與色彩,技法有諸多革新(比如厚塗),風格辨識度高;但外光派在探索日光奧妙之餘,技法上很大程度維持既有的古典繪畫的規範。《草地上的午餐 ( Le Déjeuner sur l’herbe) 》(圖2)與《假期 (les Vacances) 》(圖 3)的風格差異,就是印象派與外光派的差異:二者同樣描繪了野餐題材,前者讓人感覺光影正在人的身上飄動中,皮膚可見一塊黑、一塊白;後者表現了明亮色調,但並不會為了忠實表現光影細節,而去犧牲了古典學院美感所追求的理想美。

圖2 莫內( 1840 -1926),〈草地上的午餐 ( Le Déjeuner sur l’herbe) 〉,1865-66, 畫布油彩,248.7 ×218 cm , 巴黎奧賽美術館收藏
圖3  James Tissot( 1836  – 1902),〈假期 (les Vacances) 〉,約1876,畫布油彩, 76.2 × 99.4 cm,倫敦泰特不列顛美術館收藏

十九世紀晚期,留法的日本洋畫家先驅將外光派學入並創建了日本外光派:以外光派的方法來表現日本風土,岡田三郎助是此派大師(圖4),他是李梅樹在東美的老師。對於二十世紀才接觸現代美術的台灣藝術家而言,源於十九世紀末的外光派已不足前衛了,他們的創作絕大多數不適用於這個標籤,李梅樹反成了其中的異數。台灣日語世代洋畫家經常被打包在「外光派」的標籤下,這是一個常見的誤會。

圖4 岡田三郎助( 1869 -1939),〈刺繡 ぬいとり〉,1914, 畫布油彩,佐賀県立美術館收藏

《小憩之女(憩ふ女)》(圖5)是李梅樹外光派時期最知名的一件,描繪了一位年輕女子坐在一座有爬藤植物的庭院之中,姿態慵懶,明亮的陽光灑在身上,產生了頗為顯著的陰影效果。它成功演繹了光影明顯反差來捕捉住島嶼的熱度,但就構圖、人物姿態、寫實技巧而言,仍保有古典美感標準;如同其日本前輩走出日本外光派,他也畫出了日頭較大的台灣氣候。

圖5 李梅樹(1902-1983),〈小憩之女〉,1935,畫布油彩,162× 130 cm,藝術家家族收藏

在李梅樹各個時期的創作中--田園詩風格時期、重返古典風時期、照相寫實主義時期等等--均可見古典學院美感印痕,未來的連載我們會不斷討論到它。

(本專欄作者為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 藝術社會學博士。長期觀察西方重要美術館經營與策展論述,涉足藝術產業,近年專心於藝術史與藝術社會學研究。)

(文章轉載自:章轉載自: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網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