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辛亥革命?最大的孫文神話

領導辛亥革命?最大的孫文神話

鄭欽仁

孫文是近代中國政治史上的偉大人物,但一般認為「辛亥革命」是在孫文三民主義旗幟下集結的革命軍,以實力打倒清朝,這與事實相差甚遠。

本文摘譯自佐藤慎一(Satō Shinichi)教授編著《近代中國的思索者們》(近代中国の思索者たち)之〈總說〉,該書於1998年12月10日由日本大修館書店出版。佐藤先生1969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部,編此書時任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專攻近代中國思想史,著有《近代中国の知識人と文明》,東京大學出版會,1996年。

團結興中會等既存的革命團體在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是1905年的事情。揭櫫「排滿」(排斥滿洲族)與「共和」(共和制的即時樹立)為目標的中國同盟會,選出孫文為指導者。我們的記憶,與辛亥革命密不可分的是孫文這個名子。

武昌軍發起 與孫文戰略對立

辛亥革命是1911年10月10日在長江中游的大都市武昌發生軍隊蜂起為導火線,短期內擴大到全國,經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建國,到2月22日清朝皇帝退位。我們動不動就認為辛亥革命是在孫文的三民主義旗幟下集結的革命軍,以實力打倒清朝的革命。但這印象是與辛亥革命的實態相差甚遠。

在長江中游軍隊蜂起,倒是與南方邊境地域動員秘密結社嘗試蜂起的孫文之邊境革命戰略對立,此時辛亥革命發生,孫文人在美國,看新聞報導才知道革命勃發。

革命在短期間能瀰漫全國,是結集在各省的諮議局(1909年清朝政府做為推進地方自治之一環而設置的,是事實上的地方議會)之立憲派的地方菁英,因害怕革命的失序蔓延,目的在預防暴力革命擴大,先發制人,因此各省對清朝宣布獨立。逼退清朝皇帝遜位的,是來自清朝最高實力者袁世凱的壓力,他已經接受約定,要當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圖一
左圖為「十八星旗」,是武昌起義湖北軍政府採用的旗幟。清末漢人共十八省,代表排除異民族,漢民族中心主義。右圖為「五色旗」,中華民國國旗,表示各民族平等,五族共和,是大一統思想。兩個旗幟所代表的理念正好相反。

除去神話化 正確理解其思想

中國近代史上的人物,受各色各樣神話的粉飾。尤其辛亥革命是孫文思想的產物之孫文神話是最大宗。要這樣說,不是為貶低孫文。他是近代中國政治史上留下大足跡之人物,是不疑的事實,也因為如此,對他的思想與行動的意義要有正確的理解,必要剝去他神話的面紗。此事不只是對孫文,是適用登在本書《近代中國的思索者們》的大部分群像。

「排滿」與「共和」的目的,從在短期之內大致沒有流血而達成的這一點來說,辛亥革命是成功的。也正因這一點,成為中華民國體制的缺陷。在亞洲足以支持最早的共和體制的社會勢力,在革命中沒有培養出來。民國初期的政治混亂之中,大總統袁世凱漸漸強化獨裁體制,1916年1月1日即皇帝之位,4年前才成立的中華民國,被改作中華帝國。面臨國內外的反對,不久袁世凱取消帝制,同年6月憤死,但他死後,部下的軍閥各地自立,中國由袁世凱的實力勉強保住的統一喪失,陷入軍閥割據的分裂狀態。在分裂中,1917年有短期間清朝皇帝的復辟。

圖二
中國1910年代火柴盒包裝紙,繪有屋內同時懸掛十八星旗與五色旗,一位成年人正在教幼童書寫「中華民[國]」四字。(王子碩提供)

本文原刊載於《民眾日報》,1999年3月17日;收入鄭欽仁,《台灣的灰色年代》(新北市:稻鄉出版社,2022),頁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