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要打破「天真」的迷思:政治犯的親屬一定支持轉型正義?

台灣人要打破「天真」的迷思:政治犯的親屬一定支持轉型正義?

周婉窈

最近一位「中壢李姓」部長,發言讓很多人很驚訝。其實,我一點都不驚訝,人選公布時,我就和一位參與民進黨海外事務甚深的先進說:用錯人。

這位部長有親戚是政治犯(所以大家相信他?),關於中正廟的轉型問題,他也拿這來說嘴,他說:「(原音)……,我不想用很強迫方式,用我覺得對的方式來做。我有個人想法 ,我的家族裡面,我舅舅有4個,有3個是白色恐怖(受難者) ,但不會用我個人理由去面對這個事情……。」(中央廣播電台2024/5/ 22)也就是說,他要很中立理性地去處理這件事,有三個白色恐怖受難舅舅,干卿底事?

後來關於三軍儀隊要移到廣場表演,他表示,「考慮到觀光客喜歡這樣的表演形式……,不同族群都有不同的看法,因此處理此事必須非常小心,不希望處理之後變成撕裂族群的事。」他強調「要讓仇恨翻頁,但不能遺忘歷史,這件事情處理得好,可以讓它成為一個歷史過程,像一本書翻過新頁,而不是糾結在兩極的看法。」(自由時報 2024/7/4)說真的,我其實看不懂什麼是「翻頁」,作家太愛作文了?阿,轉型正義是仇恨?

這種「中壢李姓」(中立理性)的論述,在我剛到台大全職教書時很流行,是顯學。但三一八之後慢慢改變,現在已經有比較多的年輕人不買「中壢李姓」的單,他們能體會南非已故大主教屠圖的話:「如果你在不正義的情況下保持中立,你已經選擇了壓迫者那一邊。」(If you are neutral in situation of injustice, you have chosen the side of the oppressor.)

擺開中壢李姓不說,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政治受難者的子女未必會同情父親,更何況隔代親戚。大家看看,吳伯雄的伯父是吳鴻麒,還是他父親的孿生哥哥,又如何了呢?朱天心、朱天文姊妹的舅舅劉家東也是政治受難者,又如何了?你從她們的文章小說看得到台灣人的受難嗎?不嘲諷已經要謝天謝地了。

有次我陪一群香港學生去參觀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館長是二二八受難者的孫子,那是馬英九時代,那位館長的發言令在場的香港學生感到困惑。阿,大家可能想到KP?

但台灣人有時候就是很天真,以為:如果一個人是政治受難者家屬或親戚,就會同情政治受難者,就會支持轉型正義。

讓我們回到更嚴肅的受難者子女的問題。

我認識幾位已經過世的政治受難者,他們在家裡沒有溫暖,子女不諒解,也不關心他們的過去。人世很複雜,真的不是一般人假設的。後來我接觸更多,慢慢歸納出一些基本原則,但也只是個大概。

首先,我們要知道KMT/ROC黨國教育鋪天蓋地,強大到現在都還看得到具體成果及其深層影響。如果你很小的時候,你的父親就被抓,家庭突然陷入困境,然後你去上學,校長還把你叫上講台,當著全校師生指責你是「匪諜」的兒子,先不要說這對你的人格和精神的摧殘(什麼鬼教育!!),你說你會怨恨父親,還是敬愛父親?戰後KMT/ROC的教育,真的就是反教育。

在這裡補充一個反教育的例子:政治犯楊金海被逮捕時,女兒楊雅雲上小學,常被老師沈若蘭(林益世的母親)藉故打罵,罰站台上,並稱叛亂犯的女兒。(紀萬生 2021/12/23臉書貼文

就算沒有被公開羞辱,父親缺席的年幼的你,就是被交給學校和整個社會去教育,教育你要痛恨萬惡不赦的「匪諜」(阿,現在完全顛倒過來!!),因此你變成黨國的擁護者,有沒有可能?機會很大。當然也有人可以逃過一劫,那就要靠很多善緣具足──家族的、母親的特意保護。

父親被抓時,年紀大小往往有很大的影響。如果你已經長大成人,或已經能知人事(大約八、九歲),又對父親有孺慕之情,知道父親是怎樣一個人,你能抵擋學校教育和社會宣染的力量就會比較大。父親可能永遠是你一生的痛,也是一生的愛。

在我長期接觸政治犯的過程中,我發現一些家庭其實是嚴重分裂的:挺父親vs.挺黨國。我們來虛擬一個極端的例子,或許有助於大家理解。假設一個政治受難者被抓時有十個小孩,最大的已經20歲,最小的才剛出生。大致上你可以以八、九歲做一個分界,理論上年紀大的比較可能同情父親,年紀小的比較可能成為忠貞的黨國青年。但是人世真的就是很複雜,年紀大的也有可能因為一些特定的因素,如嫁娶而投向黨國;年紀小的,也有可能因為後來自己選擇與黨外運動站在一起,而同情並了解父親。也就是若有例外,就是需要解釋。當然這是我個人觀察的結果,沒有統計上的根據。只是想提醒大家:不要以為政治受難者家屬一定同情父親。(這裡沒舉女性受難者家庭的例子,因為我個人接觸到的例子比較少,請見諒。)

最後想說的是,人世真的很複雜,而戰後KMT/ROC黨國教育就是那麼強大,一般而言,越是高教育者馴化越深。不要以為高教育者,一定比較挺政治受難者的父親,如果他們的父親徹底反體制,支持台獨,而子女卻是中華民國體制內的成功者,他們會如何看待轉型正義呢?會如何看待父執輩與ROC不兩立的建國主張呢?這是值得吾人深思的問題。

照片:李惠仁導演拍攝/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