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死亡學初探

二二八死亡學初探

李禎祥

這篇文章〈二二八死亡學初探〉寫於2023年,是筆者在二二八研究上最關切的面向。簡言之,二二八最重要的主題是死亡,因此二二八的主角是死者。但台灣對二二八的紀念活動,最忽略的對象也是死者!除了私領域(死者家屬)之外,公領域的追思和紀念儀式,都是生者表演給生者看的,對死者並無實質利益。這塊超大的破口若未填補,辦再多活動都不可能圓滿,都會留下遺憾。

這篇文章,盡可能站在死者的立場思考與論述,其中引據大量案例,結合歷史學、宗教學、民俗學,對這迄今無人研究的「二二八死亡學」,從各個面向作一初探。由於是環環相扣的系統性論述,精簡頗不容易。茲將全文放在雲端,留下連結,對該文有興趣者可直接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8t8vUOLw7JNsW49rSl8mBXrhz-0vWnAO/view?usp=sharing

目錄如下:
上篇:茫茫生死海
一、前言
二、殺害地點與埋屍地點
三、尋屍階段:大海撈針的苦旅
四、認屍與收屍階段:恐懼、刁難和冷喪
五、埋葬階段:極簡入土
六、「死亡申報」與「隱性死亡」

下篇:穿梭陰陽界
七、凶兆異象
八、五花八門的靈異接觸
九、溝通陰陽的民俗儀式
十、結論

在此節錄三段結論:
不僅二二八紀念儀式和建築抽離了死者,基隆的「陰廟」也抽離了二二八。根據中央研究院學者李豐楙團隊對基隆58座陰廟的調查,奉祀對象除了傳統的萬善爺、有應公、大眾爺、老大公、金斗公之外,還有國民革命烈士、一江山烈士、法國軍將、清朝官兵、死於基隆仁愛之家的無主孤魂等。然而作為二二八浮屍累累的重災區,卻沒有一座陰廟專門奉祀二二八的亡靈。

台灣人對二二八亡靈如此漫不經心,因此筆者認為,現在應該還有不少二二八的未度之魂。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現代人對死亡的虛無態度;二是台灣人對傳統民俗信仰的斷裂。若不虛無和斷裂,台灣人紀念二二八應該有像忠烈祠那樣莊嚴的場所,和像廟宇那樣不斷的供養。如今台灣人均GDP超過3.3萬美元,廟宇至少有1萬5千座,富麗堂皇者不計其數,但幾乎沒有二二八的一席之地。這些亡靈犧牲如此之重,奉祀如此之寡,二二八死亡學揭露的真相如此悲涼。

最後,以兩段話為本文作結:一、紀念二二八,還有很多的事要做,很長的路要走。二、以筆者研究二二八和白色恐怖的心得,和對台灣現狀的觀察,深知兩者都有可能歷史重演。希望善良好騙的台灣人,能有足夠的福報幸免於來日大難。
(update補充:台灣人在2024年大選已經將福報揮霍掉了,來日大難越來越逼近。筆者藉此機會提醒台灣人,要有做「下次二二八死者」的最壞設想。果真那天來臨,當我們面臨,以及,當我們處於死亡時,該怎麼辦?本文應可提供一定程度的參考)

(文章轉載自:李禎祥 2025/2/28 臉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