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國歌故事

窗外的國歌故事

廖美

(原刊於 2022/12/04)

為了烏克蘭相關研究借道立陶宛,”遇見” 立陶宛國歌創作者,才發現立陶宛的國歌形成歷程,走了跟烏克蘭近似的道路:他們的國歌在建國前就被傳唱,都曾被確立為國歌,成為蘇聯共和國時被禁唱,直到再度獨立,才又成為國歌。

入境立陶宛,抵達維爾紐斯已夜深,住進旅館拉開窗簾往外一望,照進眼裡是公園廣場的一座雕像,想必是歷史人物,但他是誰呢?為什麼不偏不倚在我進入東歐國家第一站,闖進我的視野?

隔日出門進行例常工作。傍晚返回趨近一看,才知道他的名字是文卡斯·庫迪爾卡 (Vincas Kudirka, 1858-1899) ,立陶宛的詩人、醫生、也是立陶宛國歌—— 〈Tautiška giesmė〉 (可意譯為 〈立陶宛,我的祖國〉)——的詞曲創作者。

庫迪爾卡年輕時在華沙學習歷史和哲學,隨後轉習醫學。但他在就學期間,因擁有《資本論》被捕,並被華沙大學開除;不過後來又重新錄取。他於 1889 年畢業,在鄉村地區 (如 Šakiai 和 Naumiestis) 擔任醫生。

庫迪爾卡在學末期開始寫詩,同時積極參與立陶宛的民族復興運動。在華沙與其他立陶宛學生創立秘密社團 ——“Lietuva” (意思就是 “立陶宛”)。不久,該團體出版秘密報紙 “Varpas” (意即“鐘聲”)。當報紙出版十年,庫迪爾卡在 Varpas (1898 年 9 月的第 6 期) 發表〈Tautiška Giesmė〉的文字以資慶祝,這首總共五十字的詩濃縮庫迪爾卡對國家、人民、和歷史的想念。詩成之後,由他譜曲提供吟詠。

庫迪爾卡在 1899 年 11 月 16 日死於肺結核,得年僅 40 歲。當他在世時,立陶宛還是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這首歌在他去世前曾為住在俄羅斯聖彼得堡的立陶宛人演奏。

直到1905年,歌曲才在維爾紐斯公開演出。立陶宛於 1918 年宣布脫離俄羅斯獨立,歌曲在 1919 年成為國歌,但二次大戰被併入蘇聯,就不再官式場合演唱。按照蘇聯舊習,各共和國將 〈國際歌〉 翻譯成各自語言作為國歌。據說立陶宛推出 〈國際歌〉時,大多數人都不喜歡它,當時立陶宛人仍記得 〈Tautiška giesmė〉才是他們的國歌。

立陶宛於1988年再度宣布獨立,〈Tautiška giesmė〉 則於 1989 年恢復國歌地位,並在1991年的《國歌法案》獲得確認。當新憲於 1992 年通過,〈Tautiška giesmė〉也自動被列為國歌。

在我窗前的 Vincas Kudirka 雕像是 2009 年7月5日揭幕;那年,恰巧也是官方編年史首次提及 “立陶宛” 1000 週年的慶祝。立陶宛的國歌中譯如下:

立陶宛,我的祖國

立陶宛,我們親愛的祖國,

英勇之地,

願你的子孫汲取力量和活力,

從你過去的經歷。

願你的孩子永遠驕傲

選擇美德之道,

願你造福人群,

成為他們努力的目標。

願陽光普照這片土地,

驅散所有陰霾和黑暗,

真理與光明,閃耀發亮,

永遠指引我們的腳步。

願我們對祖國的熱愛,

繼續在我們心中燃燒,

為了這片土地…

我們要站在一起!

(文章轉載自:廖美 2022/12/04 臉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