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政治宣傳」還能走多遠?從經濟制裁看盧布的升值與貶值

俄羅斯的「政治宣傳」還能走多遠?從經濟制裁看盧布的升值與貶值

廖美

2023/08/18

俄烏戰爭產生史上最大範圍、最多類別、和最長個人名單的經濟制裁,由於施行各類別制裁發動時機迥異,讓希望看到劍及履及效果的人望穿秋水,等不及結果就提出「制裁無效」的說法。

根據以往經驗,制裁效果常在中長期出現,短期內不容易有結果。這讓經濟制裁陷入一種弔詭:如果希望看到制裁成效,戰事必定延宕,制裁才會持續執行;一旦戰爭早早結束,制裁可能還沒啟動,就有制裁無效的印象。

為何俄羅斯貨幣盧布在戰爭剛開打時走俏,今年起卻開始撐不住?(圖片來源/needpix)

 

俄採嚴格資本管制降低經濟制裁對盧布的衝擊

近幾個月盧布的走向成為觀察重點,從年初 1 美元兌換 70 盧布,到 8 月 11 日持續貶值為 1 美元兌換 100 盧布,這讓俄羅斯央行在 8 月 15 日緊急將關鍵利率從 8.5% 調升為 12%。三天內,到 8 月 17 日,已經升值為 1 美元兌換 94 盧布;普丁隨後也召集緊急會議,商量讓盧布挺住的對策。

從「盧布兌換美元與關鍵利率」趨勢圖,可以發現調升利率,有助盧布的升值。高利率政策的效果在 2022 年 2 月 24 日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一週內,當盧布從原本在 1、2 月穩定以 1 美元兌換約 75 盧布,還沒有進入貶值,俄羅斯央行於 2 月 28 日率先將利率調升到 20%,讓在 3 月上旬曾貶到 1 美元兌換 140 盧布的惡化情況,很快停止。

盧布在 4 月上旬回到戰前水準,央行利率調降到 17%,再漸次降至 14%、11%、8.5%,到 7 月下旬則是 8%,而盧布那時已成為強勢貨幣,以 1 美元兌換 60 盧布持續一段不短的時間。

這讓人很困惑,為什麼處於戰爭中,而且經濟被制裁的俄羅斯可以維持「盧布走強」?

2023 年經濟制裁作用開始發酵

其實,在總經政策裡,最可操控而且在短期內可以自我完滿的就是資本管制。俄羅斯對盧布的管制,包括禁止公民向國外銀行帳戶匯款、暫停從美元銀行帳戶提取超過一萬美元的現金、強制出口商將 80% 的收入換成盧布、擁有盧布銀行帳戶的個人暫停美元兌換、暫停美元貸款、暫停俄羅斯銀行的美元銷售、鼓勵個人用美元兌換盧布、公司須以盧布支付外幣債務等等。

所以,盧布在去年強勢升值的真相是──人為介入世上幾乎前所未有、最嚴格的資本管制。

2022 年春季俄烏戰爭爆發,歐盟也即隨宣布對石油進行制裁,但這些制裁不是等到當年年底、就是隔年才生效。遲緩的制裁推動去年夏季到秋季的油價上漲,而且因為戰爭油價本來就很高,讓俄羅斯的能源出口大增。加上戰爭爆發後,有一千多家西方公司離開俄羅斯,進口大幅下降。出口高、進口低,俄羅斯出現巨大的經常帳盈餘,獲得大量美元或歐元一時也無法自由使用,更增加對盧布的需求,導致盧布升值。

那走俏的盧布為什麼在進入 2023 年後,開始逐漸走弱?

因為經濟制裁進入中期,效應開始顯現。盧布在去年大部分時間堅挺,不表示俄羅斯的經濟強韌。事實上,如果沒有從西方進口,俄羅斯的汽車製造業、航空業、或建築業都將陷入困境,進口限制最終將削弱俄羅斯的經濟。

隨著石油禁運和實施石油價格上限,盧布優勢也開始改變。戰爭頭幾個月,不能取出美元,後來情況已修正,資本外流開始加速。加上俄羅斯經濟面臨通貨膨脹,勞動力嚴重短缺,6 月瓦格納叛變後的資本外流和政治的不確定性增加,各種因素加乘,讓盧布在最近幾週持續走低。

 

俄政府已經撐不住盧布「政治宣傳」

盧布貶值讓戰爭財務成本上升,包括導彈、槍支、軍靴和頭盔的支出都變貴;另一方面也讓俄羅斯人認識到,戰爭可能還要進行好幾年,不排除俄羅斯繼續被孤立的事實。軍費開支增加,出口收入下降,還有對進口的依賴,都讓赤字膨脹。當然,為了不讓盧布崩潰,普丁政府肯定會運用政治干預,如果只看盧布表面價值,或許會以為盧布依舊強勢,像去年一樣。

盧布匯率已成為俄羅斯戰時的宣傳指標,「盧布走強」代表一切都好,不用怕西方的經濟制裁。然而,戰爭期間維持的強勢盧布,是以資本控制為前提,限制盧布自由交換,而且在出口部分,要求以盧布支付,撐起盧布的地板。但現實是殘酷的,今年 3 月盧布匯率雖然接近戰前約 75 盧布兌 1 美元的水準,在黑市匯率則要再貶 50%。政治介入為盧布的病容塗脂抹粉,卻不能解決病根未除的問題。

即便進行干預,俄羅斯央行對盧布的提振能力也有限,畢竟西方凍結俄羅斯約 3000 億美元的外匯存底,無法出售美元或歐元應急。縱使可以使用國內金融儲備和行政干預來對抗經濟制裁:前者需有雄厚資本,後者衍生的經濟成本要國家預算買單,也非長久之計。

為了確保進口的連續,俄羅斯去年 4 月開始允許某些產品,如化學品、藥品或電子產品採用平行輸入(俗稱的「水貨」,另闢蹊徑不透過「正式的」代理商進口)。非正式統計顯示,走私受制裁貨物的確有所增加;加上政府對進口替代實施補助,讓開戰第一年的俄羅斯國內投資小有增幅。然而,這是政府干預的結果,與投資信心無關。

由於西方國家紛紛退出對俄羅斯能源的購買,同時訂了價格上限,迫使俄羅斯一開始就以削價措施,尋找新市場。結果,印度和中國都成為俄羅斯的新客戶。轉向東方並非沒有難處,其中運送能源的基礎設施需要新建,尤其天然氣管道無法一蹴而就,導致俄羅斯在 2022 年的天然氣出口下降了 25%

制裁不足以促成停戰,但確實削弱俄經濟

尼古拉斯·穆德(Nicholas Mulder)教授在去年出版的新書──《經濟武器:制裁作為現代戰爭工具的興起》(The Economic Weapon: The Rise of Sanctions as a Tool of Modern War, 2022)──闡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出現的「經濟制裁」,一路走來,已有一世紀。

穆德教授去年出版《經濟武器:制裁作為現代戰爭工具的興起》一書,娓娓闡述一次大戰結束前夕出現的經濟制裁,如何一路變遷,現今執行型態已與過往大不同。(圖片來源/廖美提供)

書中列舉兩次大戰期間,分別對義大利和日本的經濟制裁,以及二次戰後針對幾個國家的制裁實例,比較其執行時機與利弊。不管是聯合國與西方國家對羅得西亞(現為辛巴威)和種族隔離時代南非的制裁,或美國對古巴和伊朗的制裁,跟俄羅斯相較,它們都不是大型經濟體,儘管對伊朗、朝鮮和委內瑞拉的制裁內容,比對俄羅斯還嚴格。

由於俄羅斯是世界第 11 大經濟體,又作為新興市場主要大宗商品出口國,在發達經濟國家中,只有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在能源、農業和金屬市場等,具有與俄羅斯匹敵的廣度。冷戰結束後,不斷推動的自由貿易,已經使俄羅斯成為相當開放的經濟體,如何避免對俄制裁溢出的效應影響世界經濟穩定,是採取制裁時,需要總體評估的。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看不到西方的經濟制裁足以迫使俄羅斯停止侵略,雖然制裁的結果確實往削弱俄羅斯的經濟邁進。未來,我們應觀察歐盟成員國和其他加入國家如何執行制裁,以及第三國(如中國、伊朗、白俄羅斯和中亞國家)是否幫助俄羅斯規避制裁。

(文章轉載自:廖美 2023/08/18 於《信傳媒》刊登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