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之子鄭成功(四)

海洋之子鄭成功(四)

周婉窈

南都傾覆以後,局勢不唯瞬息變化,又且變幻莫測。活在巨變時代的人,感覺一定和生在承平時代的我們很不一樣,那是每天,每小時,局勢都在起變化。在這裡,我們不能不作流水帳,否則很難了解青年鄭森所面臨的試煉與抉擇。

南都傾覆之後, 六月初七 日,唐王朱聿鍵於福州監國;閏 六月二十七日 ,唐王在福州即帝位,七月改元隆武元年。先監國再即帝位,可以說是從弘光開始的南明繼統模式。唐王之所以能監國,靠鄭彩和鄭鴻逵的擁立,鄭芝龍意存猶豫,但勉強接受。由於唐王須靠鄭氏軍事武力,即位後即大封鄭氏,提高鄭芝龍、鴻逵之爵位,由伯升為侯,封芝龍平虜侯、鴻逵定虜侯,封芝豹澄濟伯、鄭彩永勝伯。八月,從南京返回福建的鄭森晉見唐王,深受唐王賞愛,唐王撫其背說:「惜朕無一女配卿,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遂賜姓朱,名成功,命為御營中軍都督,儀同駙馬。這是人稱鄭森朱成功和國姓爺的由來;鄭森本人也自稱「國姓」。

大約在鄭森受唐王賜姓之後,鄭芝龍派人把成功的母親田川氏接回安平。至於確切的日期,文獻無徵。關於田川氏(或翁氏),我們知道的很少,他來中國時,把次子次郎左衛門留在平戶和老父作伴。次郎左衛門小福松五歲,福松離開平戶時,他才二歲大,對這位哥哥恐怕印象很淺。翁氏隻身來到安平,我們很難想像一位日本女子,離鄉背景,不會說泉州話,卻一下子變成人際關係複雜的大家族中的一位姨奶奶,擠身眾妻妾中,該如何適應?若適應不良,恐怕要生病的。

1.jpg
平戶殉教者顯彰慰靈之碑(周婉窈拍攝)

隆武二年(1646)三月唐王幸延平,被鄭芝龍「綁架」於此,無法離開。唐王封成功為忠孝伯,掛招討大將軍印。後來鄭成功和荷蘭談判時,使用的頭銜就是「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日本學者林田芳雄認為真正讓涉世未深的青年鄭森感銘五內,影響他一生之思想和行動的是唐王的知遇之恩。從鄭成功凡公文往來稱「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來看,不是沒有道理。根據史書,唐王看來還是個可稱道的君主,不若福王那樣昏庸墮落糜爛淫逸。此時鄭芝龍的意態讓唐王深感危機重重。有一天,成功入侍,看到唐王面有憂容,悲來填膺,跪奏說:「陛下鬱鬱不樂,得無以臣父有異志耶?臣受國厚恩,義無反顧,臣以死扞陛下矣。」知父莫若子,成功也感覺到父親可能會背叛唐王。就在這個節骨眼,安平的翁氏生病了,成功向唐王請假回家探視母親,唐王說:「有事之秋,卿何忍舍朕去!」說得多麼讓人心痛。成功泣曰:「臣七歲別母,忽爾病危,為子者心何安!以報陛下之日長,故敢請也。」唐王不得已,允許成功返鄉。我們無法得知母子相會的情況,不過從後來田川氏慘死,成功反應極為激烈,我們或可推測成功對母親的孺慕之情很深。

在這裡,我們必須回頭說明鄭芝龍叛明降清的經過,才能明瞭此時唐王的憂慮。北都覆亡後,在弘光、隆武二朝,鄭芝龍和他的弟姪輩都受封高爵,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小朝廷需要仰靠他們的軍事力量。鄭芝龍、鴻逵由封伯、封侯,旋即分別進為平國公、定國公,可以說封爵已經到頂了。但是,讓我們來看看鄭氏兄弟伯姪的表現。

靖虜伯鄭鴻逵奉命鎮守鎮江,弘光元年(1645) 五月初八 日,清兵渡江,總兵鄭鴻逵、鄭彩以舟師遁入海,走福建,清兵遂取鎮江。也就是說,鄭鴻逵、鄭彩不戰而撤走水軍,從海路回到老家福建。這是保持自家實力的做法。唐王即位於福州,當然更要靠鄭氏的軍力了,當時鄭芝龍權位甚高,自認為一人之下眾人之上。七月,隆武賜宴大臣時,想居首輔位,但黃道周力爭祖制沒有武職在文臣之上的,最後還是由位居相位的黃道周居先。當時廷臣一再促請鄭芝龍率兵出關,但鄭芝龍以餉絀為藉口,逼得黃道周只好親自到江西募兵,以圖恢復。所謂出關,主要指出仙霞關。仙霞關地處浙閩贛三省交通要衝,有「東南鎖鑰」、「八閩咽喉」之稱。八月,鄭芝龍不但不出關,反而藉明年春天出關,計兵多少,需餉多少,大肆收括。九月,鄭芝龍知道輿論不滿,不出關無法塞眾口,於是請以鄭鴻逵引兵出浙東、鄭彩引兵出江西。結果是,鄭鴻逵和鄭彩出關後,以候餉或餉缺等為藉口,不前進,旋即引還。看不出有出關和浙東、江西之抗清勢力會師,一起戰鬥的意思。換句話說,從弘光封鄭芝龍南安伯到隆武二年三月鄭成功看到唐王鬱鬱不樂,矢志捍衛,已經過了一年又十個月,我們看不到鄭氏軍隊為這兩個朝廷打過仗。真是白給封公封侯了。

唐王無法不憂心忡忡。鄭芝龍掌握隆武朝最高的軍事權力,如果他倒戈,將如何呢?實際上,鄭芝龍一直是在觀望。但他也知道他必須挾持唐王,才有奇貨可居。三月,江、楚一帶抗清勢力相繼來疏,迎請唐王,唐王於是決定離開汀州,前往江西,和湖南互為聲援。鄭芝龍不希望唐王入贛,動員軍民數萬人遮道號呼,使得唐王的隊伍無法前進,不得已駐蹕延平,以延平府的府署當作行宮。這是鄭芝龍的高招。他不只意存觀望,實際上在考慮投降滿清的事,所以鄭森看到唐王愁坐,才會脫口而說「陛下鬱鬱不樂,得無以臣父有異志耶?」

我們無法在這裡寫一部南明史──那太複雜了,讓我們簡單交代一下鄭家軍的表現。四月,鄭彩「棄廣信,奔入杉關」,被唐王削職,戴罪圖功。五月,《小腆紀年》以春秋筆法寫道:「明鄭芝龍通於我大清」。當時招撫江南大學士洪承疇和御史黃熙允向貝勒博洛建議:「賄芝龍以王爵,福建可不勞一矢,浙中亦聞風潰矣。」雙方展開接觸,鄭芝龍回信,說「遇官兵撤官兵,遇水師撤水師,傾心貴朝,非一日也」,於是貝勒決定渡江。這是北兵不斷往南逼進,復明勢力不斷喪失地盤的時候,如果當時有我們的新聞報導,某地陷,某某「敗死」、某某「不屈,死之」、某某「蹈海」就是每天的頭條。

六月,清兵渡過美麗的錢塘江,監國魯王逃亡海上,妃張氏死之。六月底,鄭鴻逵聽說浙東軍潰,光著腳就棄仙霞關逃跑。消息傳來,唐王大為震驚,削鄭鴻逵封爵。據說當時有民謠,唱道:「峻峭仙霞路,逍遙車馬過,將軍愛百姓,拱手奉山河。」可見民間還是有輿論的。清兵都還沒打到仙霞關,鄭鴻逵即棄關不守!此時,鄭芝龍又有何舉動呢?那就是把他的兵力從唐王駐蹕所在的延平撤走,返回故鄉安平鎮,唐王下詔留之不得,於是仙霞關守兵全部崩解。據說,鄭芝龍以取餉於海為名,向唐王拜表即行。唐王下手敕挽留,說:「先生稍遲,朕與先生同行。」語氣好不可憐。但使者奉敕書到河邊,鄭芝龍已「飛帆過延平矣」。

八月二十一日,唐王聽說仙霞關不守,從延平出奔。宮眷都騎馬,還載書十餘簏以從,追隨的臣子只有幾人而已。次日,清兵入仙霞關,守浦城御史鄭為虹、給事中黃大鵬死之。二十七日唐王逃抵汀州,二十八日清晨,清兵入汀州,唐王和王后曾氏遇難。結束了隆武一年又二個月的短暫王朝。

(未完待續)

(文章轉載自:臺灣與海洋亞洲部落格2008/12/14網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