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之子鄭成功(十一)
周婉窈
當我離開千里濱,打算搭乘約一個鐘頭才一班的公車回平戶市時,陽光已經稍稍減弱,道路兩排椰子樹,娉娉亭亭,直讓我想起南臺灣。路邊立有大看板,貼著鄭成功戎裝立像,標語寫著:「平戶誕生的亞洲英雄 國姓爺鄭成功」,下有小字「誕生之地川內町」。
在富庶的江戶時代,人們沒有忘記有一半日本人血統的國姓爺。正德五年(1715)大坂的竹本座第一次演出近松門左衛門的《國性爺合戰》人形淨瑠璃(以三弦伴奏說唱的木偶劇),大受歡迎,連續上演十七個月。人們興高采烈欣賞那悖離中國歷史的故事──觀眾當然無從知道哪些情節不符合史實,誰在乎呢?誰又在乎「國性爺」應該寫成「國姓爺」?然而,遠在扶桑之西的大陸,人們被迫忘記海上的故事,被迫從集體的歷史記憶中徹底抹除。只有少數人抗拒潮流努力想記住,用各種方式記住,甚至用小說體裁(如江日昇《臺灣外記》)。
由於鄭成功而成為以漢人為社會主導人口的臺灣,民間私自祭祀他,建有開山王廟。直到清季牡丹社事件之後,沈葆楨奉命辦理臺灣事務,奏請皇帝建祠,以表揚忠良,於是才有我們現在都知道的延平郡王祠。沈葆楨為該祠撰寫楹聯,云:「開千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這幅對聯很有美學張力,但更重要的,它生動地勾勒鄭成功的一生,且總結了漢人社群對鄭成功的評價──開闢臺灣,盡忠明室。
儘管從沈葆楨開始清廷「積極治臺」,最後臺灣不得不承受甲午戰爭失敗的代價,被清廷「永遠讓與」日本。殖民地臺灣傳唱著〈鄭成功〉之歌。今年(2008)六月,我和幾位年輕朋友拜訪臺灣史前輩學者 王世慶 先生, 王 先生上個月剛滿八十。他以好心情,為我們唱在公學校唱歌課學到的〈鄭成功〉之歌第一節。這首歌曲調非常明亮、輕快、爽颯,英氣煥發,有那個時代兒歌的特色。歌詞很長,分為八節,歌頌哀悼鄭成功的一生。茲將前三節迻譯於下:
一、啊,勇哉,國姓爺
鄭成功的功績喲
君之父名為芝龍
母親是平戶的田川氏
二、朱姓的命運傾頹
中原大部分遭佔領
南邊的偏僻地方
僅僅苟延殘喘
三、居此世間國之滅亡
如何能坐視不救
鄭氏一人拔身而起
募集義兵以戰
(未完待續,下回為完結篇)
作者附記:
臺灣公學校唱歌課教唱的〈鄭成功〉,非常好聽,可惜礙於著作權,無法將歌曲放於部落格上讓讀者欣賞,真的很可惜!希望以後有機會解決這個問題。以下是歌詞全文:
《公學校唱歌》(第五學年用)〈鄭成功〉歌詞
(文章轉載自:臺灣與海洋亞洲部落格2009/01/13網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