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復興鄉參訪行程紀要

桃園復興鄉參訪行程紀要

陳榮聲

在臺灣大學周婉窈老師、韓國漢陽大學中村平老師號召下,2010年8月20至23日我們前往桃園縣復興鄉參訪,當地是中村老師碩士、博士班時代進行田野調查主要的地點。參加這次活動的成員,除兩位老師外,有: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班研究生森田健嗣、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生鄭麗榕,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村田省一、博士生查忻、翁稷安、陳昀秀、林易澄、陳慧先、周馥儀、碩士生蔡耀緯,以及國立武陵高中歷史科代理教師陳榮聲(筆者)等十一人。

角板山公園前的合影(左起):周馥儀、林易澄、鄭麗榕、蔡耀緯、陳昀秀、翁稷安、陳慧先、村田省一、陳榮聲、中村平老師、黃榮泉先生。(周婉窈拍攝)

在出發前一、兩週,我們便著手進行事前的準備工作。中村老師教我們幾個基本的泰雅語語彙如:你好嗎(Lo kah su ga)、阿公(yutas)、阿媽(yaki)、叔叔(mama)與阿姨(yata)等;大家閱讀相關書籍,如康培德《泰雅族Msbtunux部落的美麗與哀愁》和中村老 師的 博士論文〈到來的暴力記憶之分有──臺灣原住民族泰雅與日本脫殖民化的民族誌記述〉;[1]在這過程中筆者也開始弄清羅浮、奎輝、三光、巴陵與爺亨等地之間的遠近關係與往來的公車路線班次。

自角板山公園遠眺溪口台地,河川為大漢溪。(周婉窈拍攝)

8月20日一早我們在臺北車站集合,搭2143次區間電車到中壢後,轉搭桃園客運5055號往石門水庫的公車,抵達位於石門水庫旁的民宿。下午我們訪問長老教會黃榮泉(Masa Tohui)先生,黃先生同時也是泰雅民族議會成員之一,曾擔任過該民族議會第二屆議長。他除了為我們講解泰雅族的歷史外,也以「為國家建設而消失的部落──卡拉社的悲劇」為題,為我們娓娓道來石門水庫建立時,卡拉社[2]所遭遇的困境。講演內容提到族人被迫離開祖居地,除了過程不受尊重外,又因規畫者的草率、便宜行事,飽受流離之苦。卡拉社族人首先遷居到大溪中新新村河床地,旋即因1963年的葛樂禮颱風,新建房舍遭受風災的摧殘;之後又被遷至觀音大埔海埔新生地,好不容易克服土地鹽化問題,卻因附近工廠的鎘汙染問題,使得移居者的生計和健康備受打擊。[3]另外黃先生也為我們說明石門水庫中上游攔砂壩的問題與泰雅族的土地觀。

說明結束後,我們與黃先生的家人驅車前往奎輝部落,參拜黃先生父親原藤太郎(Tohui Hola)及大姊原照子的墓地。原藤太郎在1939年為抗議日人在未告知他的情況下,將其土地收歸管用而帶著長女原照子在自家切腹自殺。[4]途中數次下車,從角板山遠眺溪口部落、在羅浮村附近遠望羅浮橋與羅浮村、在溪口部落參觀黃先生長男(Tala)所設計的公共藝術──大型背簍(kiri)。是日晴空萬里,所見美景令人難以忘懷,可惜由於時間關係,沒機會參觀由黃先生親自設計,位於三民蝙蝠洞的基國派教堂。晚上黃先生又與我們分享其父親原藤太郎之生平、自己的成長過程,以及泰雅族人對宗教及現今原住民運動的看法。

原藤太郎與原照子之墓碑。(陳昀秀拍攝)
參拜原藤太郎及原照子的墓園之一景。(周婉窈拍攝)

8月21日早上原本計畫搭船到石門水庫對岸的仙島,參訪黃先生家族的居所,可惜由於黃先生的健康因素而無法成行,一行人轉而在民宿中交換意見,談及原住民運動的現狀、日本知識分子與臺灣的關係,激發出不少有意義的對話。

一行人中午先搭計程車前往大溪,再搭桃園客運5093號公車前往羅浮。在羅浮,我們拜訪白色恐怖受難者林瑞昌(Losin Watan,樂信‧瓦旦)的哲嗣林茂成先生(Yukan Losin,尤幹‧樂信)。林先生雖因健康的關係無法多談,但仍贈與我們瓦歷斯‧尤幹的〈樂信‧瓦旦──殖民、族人與個人〉、[5]林茂成的〈白色恐怖時代林家之悲情〉(見附錄),以及紀念小冊《追思泰雅族英靈前省議員樂信‧瓦旦(林瑞昌)》(紀念臺灣省第一屆原住民省議員林公瑞昌──樂信‧瓦旦──銅像落成揭幕典禮委員會編印)。隨後我們也參觀了位於羅馬公路入口處的「樂信瓦旦紀念園」。

林茂成先生(右一)和來訪師生談話的神情。左一為中村平老師。(陳昀秀拍攝)
於林茂成先生住處拜訪一景,右二為林夫人(周婉窈拍攝)

結束羅浮的行程後,我們搭桃園客運5094號公車前往後山的爺亨部落。復興鄉以榮華為界,以北如羅浮、角板山、奎輝為「前山」,以南如高義、三光、爺亨、巴陵與拉拉山為「後山」。抵達爺亨後,白天我們參觀爺亨梯田,晚上拜訪了中村老師過去田野調查時長住的高家。高家長男高昌明夫婦談到水蜜桃的種植、收成、銷售,與兩人回鄉工作的原因,高家的父親則談到了日治時期日本國家的力量如何進入後山,並說了一則泰雅族人將日人引進作為耕作用的水牛吃掉的故事。

8月22日早上我們與高家的孩子到大漢溪上游玉峰溪溪邊,下午與高家全家橫越彌榮吊橋到玉峰溪對岸的三光,並參觀三光派出所旁日治時代的彈藥庫遺址、三光國小,之後前往鐵立庫(復華)部落訪問陳建文先生。陳先生的父親曾是高砂義勇隊,是中村老師過去田野調查的訪談對象,已於去年過世,中村老師和周老師先至墓前憑弔,由於墓地不大,我們留在路邊等待。之後我們前往陳家拜訪,陳太太和大家分享家人如何花七年時間協力蓋好自己房子,以及山上的猴子又是如何分工合作把風偷吃水蜜桃。晚飯後,我們在爺亨部落與高家人及其他的朋友一同小酌,增進情誼。

8月23日早上成員在爺亨部落各自行動,訪問泰雅族阿媽(yaki)或是在路上遊玩的小朋友,下午踏上歸途,先搭復興鄉的免費公車到角板山,再搭桃園客運公車到大溪,最後轉車回臺北。

遠眺羅馬公路的入口羅浮橋(紅色)與復興橋(紫色)。(周婉窈拍攝)

這次的參訪行程是趟成長之旅,相信參加的成員或許與作者一樣,一方面為此行的所見所聞感到愉悅,一方面也為自己對泰雅族知識的欠缺感到懊惱。無論從書本上學習了多少關於泰雅族的知識,在實地探訪之前,不免對泰雅族帶有未能符合現況的想像。希望這趟旅途能成為真切理解、認識泰雅族文化的開端。

附錄:林茂成,〈白色恐怖時代林家之悲情〉

%e6%96%b0%e5%9c%96%e7%89%87
%e6%96%b0%e5%9c%96%e7%89%87-1

[1]康培德編,《泰雅族Msbtunux部落的美麗與哀愁──頭角與奎輝部落KButa世系群家族史》(南投:臺灣文獻館,2009)。

中村平,〈到来する暴力の記憶の分有 : 台湾先住民族タイヤルと日本における脫植民化の民族誌記述〉(大阪大学文学硏究科文化形態論専攻日本学講座課程博士論文,2006)。

[2]卡拉社為頭角部落泰雅族族人對自己部落的稱呼。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臺北:蕃語研究會,1938)。

[3]對此問題有興趣者可見康培德編,《泰雅族Msbtunux部落的美麗與哀愁》。

[4]對此問題有興趣者亦可見康培德編,《泰雅族Msbtunux部落的美麗與哀愁》。

[5]此文收於林茂成、范燕秋、瓦歷斯‧諾幹撰稿,《泰雅先知樂信‧瓦旦──桃園老照片故事2》(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2005)。

(文章轉載自:臺灣與海洋亞洲 2010/09/23 網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