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立法院算不出來刪了多少錢?

為什麼立法院算不出來刪了多少錢?

王婉諭

今天(2/8)全台灣大部分的勞工心情應該都不太好,畢竟假日補班就算了,還有低溫特報,整個冷到快舉步維艱。

但大家知道嗎?今天,立法委員不僅因為還沒開議所以沒上班,他們甚至連過年前三讀的「總預算案」結果到底是什麼,都還沒弄清楚。

什麼意思?

因為總預算案的審查總報告持續難產中,所以,其實現在行政院、立法院,都「不知道」最終到底「確切」刪減、凍結了多少錢。

那為什麼會這樣?讓我這個立法院榮譽顧問再來幫大家科普一下。

📍首先,我先說明「總預算案」三讀後的程序到底是什麼。

總預算案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後,會由立法院、主計總處、各部會核對、確認預算審查的結果,並且做出「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總報告。

這份報告送到行政院後,會發函咨請總統公布。等到總統正式公布,總預算就正式成為有法律效力的「法定預算」。

這份由總統府公告的審查總報告,會詳細列出每一個部會各項預算的刪減、凍結金額,以及立委提出的所有決議內容,因此往往會多達數千頁,但按往例並不會列出提案的委員名稱。

而要整理出這麼龐大的報告需要一段時間,中間往往還會遇到年假,所以近年總預算案從立法院三讀通過到發函給總統府,大概要兩到三週左右的時間,去年花了 17 天,前年花了 22 天(含6天年假),2022 年花了 19 天(含5天年假)。

但今年的總預算案審查總報告,從三讀通過到現在,也已經將近 20 天了,理論上應該快完成了,或是至少有個雛形。結果,現在不僅完全難產,甚至連最後定案的凍結數、刪減數到底有多少都沒人知道。

那關鍵的問題到底出在哪?

❓第一個問題:到底 #通刪有沒有包含委員會、黨團協商另外個別提案的刪減預算?

根據藍、白的共識,立法院最早就決議:總預算要「通刪」939 億 7500 萬元。

其中,通刪提案列出來的項目包含旅費、水電費等等,但這部分只夠刪 301 億,剩下的 638 億 7500 萬,到底要合併算入其他個別提案刪除的 1069 億裡面,還是要再另外找項目來刪?

以過去的慣例來說,理論上是可以包含進去, 所以行政院不用另外刪。

因為,近年來的立法院通過的預算審查總報告,都會有這麼一段話:「各機關均應切實依通案決議核實分別刪減,惟各委員會審查刪減數如逾通案決議刪減比例,以各委員會審查刪減數為準;未達通案決議刪減比例,則增加減列不足之數。」

簡單來說,就是一隻牛不被剝兩層皮。

各委員會的刪減數,如果「超過」通刪的金額,就以委員會和黨團協商刪減的金額為主。但如果「不到」的話,行政機關就要自己再去找地方刪減把他補足。

⚠️而這就是通刪最大的問題。

因為通刪本來就是立法院做業績的便宜行事,像菜市場喊價一樣喊出來的,至於到底要從哪裡刪到這個金額,完全給行政機關一個方便,讓自己去找出來。

根據《國會季刊》上的研究整理,111年總預算的通刪金額,就佔了總刪減數的99.28%,再往前幾年的佔比也都在80%以上。所以,基本上通刪的金額,就大致等於所有預算刪除的金額。

❓所以,在這裡第二個問題就來了,這次總預算急著三讀,沒有協商討論,那大家要怎麼知道「通刪」跟「個別提案」到底哪個優先?

你先說好要通刪 939 億,接著又逐項刪了 1069 億,那到底要合併計算還是拆開?最後到底是刪了多少?在審查前遊戲規則已經沒說清楚了,現在立法院也不願意找找主計總處來協商,那預算結論到底是什麼?

❓再來,第三個問題是,個別條目的 #刪凍數超過預算數 到底要怎麼辦?

大家現在應該都很熟悉:立委要刪減、凍結部會的預算,要一個、一個來提案。

那你可能會想,如果立委們基於不同的理由,對同一筆預算提出好幾個刪減10%的提案,那只要有十個提案,預算不是全部沒有了嗎?

確實是如此。

但過去之所以不會發生這種事情,是因為在委員會、協商的時候,針對同一項預算的刪減、凍結案。立委們會透過討論溝通,把類似的案件、目的,合併到一個案子裡,或是協商出統一的刪凍金額。

這樣一方面機關必須落實立委提案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避免重複提案癱瘓行政機關。

⚠️但今年,因為直接胡亂表決,根本沒有確認一個條目的預算被刪、凍了幾次。如果再加上統刪的數額,就會導致有些預算項目直接變成負的,或者已經沒預算,卻還有凍結的情況。

那這是要行政機關吐出去年的預算「回捐繳庫」嗎?這種狀況怎麼處理?

目前沒有人能夠回答。

(文章轉載自:王婉諭2025/2/8 臉書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