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奔橋頭示威,聲援余登發父子

直奔橋頭示威,聲援余登發父子

邱萬興

1979年1月21日清晨5點,調查局以涉及匪諜事件,逮捕余登發父子,黨外人士前往余登發的故鄉橋頭遊行聲援。

余登發父子被捕消息迅速傳遍黨外陣營。黨外普遍的反應第一個是:「終於來了!」第二個反應是:「為什麼是余登發父子?為什麼是余瑞言?」

開始行動前,大家意見紛歧,桃園縣長許信良最後總結說:「余登發是制憲國大代表,他女婿黃友仁是縣長、媳婦余陳月瑛是省議員,余登發所領導的黑派在地方上的影響力之大,黨外圈裡面沒有人比得上。國民黨當然算好了才抓人,連余登發父子他都抓,而且他兒子余瑞言平常根本不管事也一併抓起來,就是要一舉殲滅黨外,現在就看黨外有什麼反應,我們如果不敢反抗,接下來大家就一個個等著被抓!」

會中幾種可能採行的反應行動都被提出討論,最後一致決定「遊行抗議」。地點是高雄橋頭鄉,余登發的家鄉。

許信良用這樣的說法,說服大家一起南下到余家聲援。1月22日上午9時,黨外人士許信良、張俊宏、邱連輝、姚嘉文、林義雄、黃順興、何春木、陳菊、陳婉真、艾琳達、曾心儀等人決定前往橋頭聲援余登發父子。

陳婉真看了報紙,頭版頭條斗大的余登發父子被抓的新聞!那時候的陳婉真,因為台灣和美國斷交,蔣經國停止了中央民代的選舉。她只好在台中的菜市場賣三角褲,體會菜市場的人生。

她馬上打電話給蘇慶黎,得知黨外前輩都南下聲援余登發父子,陳婉真心裡明白,已做好最壞的準備,「在戒嚴時代遊行,會不會死不知道」,但該交代的話都已交代妥當,她隨即從台中火車站,包了一台計程車,直奔高雄橋頭。

歷經二二八事件,五○、六○年代白色恐怖的台灣社會,雖然到了七○年代尾聲,仍在國民黨戒嚴令拑制下,「示威遊行」絕對是件天大的事,誰也不敢想像付諸實施後會有什麼下場?要遊行抗議,必須承擔深不可測的危險。

艾琳達、曾心儀與張美真都在橋頭余宅幫忙寫大字報與布條。黨外人士個個身上披的紅布條,是由陳婉真書寫的,大家準備豁出去,要突破重圍。

黨外人士就在高雄橋頭老街,踏出示威抗議的第一步,走在最前面是手持「堅決反對政治迫害」大布條的陳菊、陳婉真,她們昂首前行,舉著布條的陳婉真與陳菊是同年同月生的黨外女將。後面跟著是曾心儀、胡萬振高舉「立即釋放余氏父子」的大標語。

黨外人士身披著寫著自己名字的紅布條,彷佛就是要告訴國民黨:就是我,不管你的戒嚴令,就是要遊行。

這是戒嚴令下第一次的示威遊行,這張陳博文先生拍攝的影像,後來成為台灣民主運動史上,象徵勇氣與抗爭的經典影像之一。

陳婉真,永遠的台獨戰士,打過了人生美好一仗。

她的一生,見證並參與了台灣民主運動的波瀾壯闊,她永遠是走在歷史的前方,她用犀利的筆,批判不義的國民黨。她留下的,不論是流亡海外、黑名單抗爭、黑牢、及一頁又一頁的台灣獨立運動的記錄。

婉真姊,無限追思,一路好走。

(轉載自:邱萬興 2025/6/19 臉書貼文

1979年1月22日,走在最前面是手持「堅決反對政治迫害」大布條的陳菊、陳婉真,昂首前行。
攝影/陳博文
圖片提供/財團法人吳三連史料基金會收藏
1979年1月22日,許信良、張俊宏、林義雄、姚嘉文、黃順興、施明德、陳菊、周平德、王拓、何春木、陳菊等人,個個身披紅色布條,書寫著自己的名字,在高雄橋頭余家門口,高舉抗議大布條合影。
攝影/陳博文
圖片提供/財團法人吳三連史料基金會收藏
1979年1月22日,黨外人士踏出示威抗議的第一步,走在最前面是手持「堅決反對政治迫害」大布條的陳菊、陳婉真。她們昂首前行。後面是曾心儀、胡萬振高舉「立即釋放余氏父子」的大標語。這是戒嚴令下第一次的示威遊行。
攝影/陳博文
圖片提供/財團法人吳三連史料基金會收藏
1979年1月22日,黨外人士書寫聲援余登發父子海報。
攝影/陳博文
圖片提供/財團法人吳三連史料基金會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