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幾個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四)

終結幾個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四)

葉高華

(原刊於 2010/06/26)

流言四:一份日治初期的調查資料顯示,嘉義打猫地區的戶口大部分是「番戶」。由此可見,今日新港、溪口、大林、民雄、梅山一帶的居民,大多是平埔後裔。

這個流言的根據是《嘉義管內打猫西堡仝北堡仝南堡打猫東下堡下三分打猫東頂堡采訪冊》,以下簡稱《嘉義管內采訪冊》。這份資料對於戶口的記載如下。

打猫西堡:以上合計二千六百九十六番戶;以上合計一萬二千一百三十四丁口。
打猫北堡:以上合計九百六十一番戶;以上合計三千一百一十五丁口。
打猫南堡:以上五十六莊,計共四千三百一十六番戶;以上男女計共七千八百十四丁口。
打猫東下堡下三分:以上共一千零三十一戶;以上男女計四千零九十一丁口。
打猫東頂堡:以上共一千八百零三戶;共八千八百零七丁口。

某些人宣稱,「番戶」指的就是平埔家庭。由於番戶數量遠多於「戶」,可見打猫地區的居民大多是平埔族。假如這樣的解讀是正確的話,那麼將有一條界線切穿今日的大林鎮與民雄鄉。在這條界線以西 (西堡、北堡、南堡),100% 人口是平埔族;在這條界線以東 (東下堡、東頂堡),0 % 人口是平埔族。

我們暫且不論這樣的解讀有多麼古怪。史料必須在脈絡之下運用,因此我們得先釐清什麼是「采訪冊」?而《嘉義管內采訪冊》又具有什麼特徵?

采訪冊的功能是為方志蒐集材料。方志以行政區為單位,省有通志、府有府志、縣有縣志。臺灣在建省之前,已有府志、縣志數種問世,但還沒有通志。1887 年,臺灣建省。到了 1892 年,首次全省通志的編纂工作展開。首先,由各縣廳負責材料的蒐集。其成果以采訪冊的型式送交臺北的總局,供《臺灣通志》編纂之用。

1895 年時,部分縣廳的采訪冊已送達總局 [1]。然而,臺灣隨即被清國轉讓與日本,《臺灣通志》的編纂遂告中斷。參與編纂工作的文人,各自帶著《臺灣通志》的未完成稿件與采訪冊逃回中國。幸好,日本人相當重視這批史料,設法從中國買回部分稿件。林熊祥指出《臺灣通志》稿件被買回的過程:「割臺後,此稿不知落於何人之手,攜之以內渡。光緒三十三年 (1907),日人訪知有此,由其駐福州領事以銀一百五十元購得,送回臺灣,藏諸臺灣總督府圖書館」[2]。

除了《臺灣通志》的未完成稿件以外,被日本人找到而保存下來的還有:《臺東州采訪冊》、《鳳山縣采訪冊》、《新竹縣采訪冊》、《雲林縣采訪冊》以及《嘉義管內采訪冊》。至於其他縣廳的采訪冊,皆已亡軼。

在現存的五本采訪冊當中,以《嘉義管內采訪冊》最為殘缺不全。另外四本采訪冊的內容尚能涵蓋整個縣,而《嘉義管內采訪冊》只殘存打猫五堡的資料而已。事實上,《嘉義管內采訪冊》甚至是在 1917 年時才從斷簡殘篇之中被抄錄出來的。臺灣文獻叢刊的主持人周憲文對其評價為:「文字亦有欠圓潤」、「說不到體例的嚴整」、「脫字與錯字,那是一般抄本的通病」、「還有少數費解的地方,祇好讓它『存疑』了」[3]。

《嘉義管內采訪冊》的內容有多麼不嚴謹,由其記載的戶口數便可見一斑。如前所述,其記載打猫南堡有 4316 番戶、7814 丁口,但將其記載之各街庄數字合計後,應為 4506 番戶、17700 丁口。再者,其記載打猫東下堡下三分有 4091 丁口,但將其記載之各街庄數字合計後,應為 4612 丁口。此外,其記載打猫東頂堡有 1803 戶、8807 丁口,但將其記載之各街庄數字合計後,應為 1741 戶、8101 丁口。五個堡當中,竟然就有三個堡的合計是錯的。

更奇怪的是,我們在另外四本采訪冊當中都找不到「○○番戶」這樣的用語。亦即,這個用語只孤立地出現在內容最不嚴謹的《嘉義管內采訪冊》當中。如果「番戶」指的是平埔家庭,難道臺東州、鳳山縣、新竹縣、雲林縣都沒有平埔家庭嗎?不可能。我們得看看其他采訪冊是如何記載平埔族戶口的。

以《雲林縣采訪冊》記載的斗六堡戶口為例:「合城內共八千六百五十六戶、二萬八千六百五十九丁口。柴里社附城,共六十二戶,屯外委一員、屯丁三十八名,餘丁口五百零一。」其中,柴里社附城的 62 戶就是平埔家庭。

再以他里霧堡的戶口為例:「以上四千一百三十四戶、一萬九千三百四十七丁口。他里霧舊無番社;乾隆二十二年生番歸誠,安插於此。今存三十戶,內屯丁二十名;餘丁三十名,與平民等。」

其他采訪冊的格式也一樣,先記載漢人 (莊) 有多少戶多少丁口,再記載原住民 (社) 有多少戶多少丁口。而無論是漢人還是平埔族,家庭單位都是「戶」,從未出現過「番戶」這樣的用語。那麼,《嘉義管內采訪冊》為何會出現這種用語?請記住,《嘉義管內采訪冊》是在 1917 年時才從斷簡殘篇之中被抄錄出來的。再者,《嘉義管內采訪冊》被添加了幾條 1896-1898 年的內容。我們已無從知道這是誰添加的,但添加的部分極有可能是抄自日文資料。在日文中,臺灣原住民被寫作「蕃」,絕對不會被寫作「番」。如果「番戶」抄自於日文,那麼應該就是指戶口的編號了。

現在,該為這篇文章下個簡單的結論了:

(1) 在所有現存的采訪冊當中,以《嘉義管內采訪冊》最為殘缺不全,且其內容最不嚴謹。

(2) 在所有現存的采訪冊當中,只有《嘉義管內采訪冊》出現「○○番戶」這樣的用語。

(3) 在其他采訪冊當中,無論是漢人還是平埔族,家庭單位都是「戶」。

註釋:

  • [1] 根據《鳳山縣采訪冊》采訪案由,至 1894 年時,澎湖廳、苗栗縣已繳交采訪冊;埔裏社廳、宜蘭縣已完成采訪冊,準備繳交;臺東州、鳳山縣、安平縣、臺灣縣、恆春縣則陸續繳交。
  • [2]《臺灣通志》弁言,臺灣文獻叢刊第 130 種。
  • [3]《嘉義管內采訪冊》弁言,臺灣文獻叢刊第 58 種。

(文章轉載自:地圖會說話 2010/06/26 網站文章